红旗牧场场史编撰及场史馆建设工作正式启动
发布时间: 2020-09-18 05:12 来源 字体: [ A- A+ ] 保护视力色:
回望历史,是为了铭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;回望历史,是致敬那用青春和热血染就的丰碑;回望历史,是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。
红旗牧场的发展史是中国农牧业改革的一个缩影,不仅给我们留下了物质财富同时,也留下了宝贵的永恒的精神财富,为了继承和弘扬农垦精神,见证牧场几代人七十多年辉煌的发展历程,在市委、市政府和开发区党工委、管委会各级领导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下,经过一年多的筹备,红旗牧场场史编撰及场史馆建设工作于9月17日正式启动。
场史馆设在红旗牧场原场部旧址,在不改变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以旧修旧,目前现场测绘、平面效果图绘制工作基本完成,场史编写工作克服了时间久、跨度长,当年影视资料不全的困难,编写组工作人员查找了大量历史资料,积累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、文献资料、走访了200多位退下来的老同志老干部,他们有转业的官兵,也有把青春事业先给农垦事业的支边青年,他们亲身讲述了牧场70多年来的沧桑巨变。
红旗牧场前身太岳推进社创建于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,1942年冬季根据北方局的决定太岳和晋豫两块革命根据地合并成太岳区。同时为了推动和发展边区农牧业,在安泽县小李庄创立太岳牧畜推进社。1949年初,太岳牧畜推进社暂时划归山西省长治区督察专员公署代管,同年4月由长治区正式接管,更名为霍山牧畜推进社,年底由安泽县小李庄整体迁到沁源县中峪店村。推进社在新中国成立后,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、支援国家建设、维护边疆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。1950年,我国从苏联引进粗祖马200匹,拨给山西37匹母马,3匹种马,由霍山牧畜推进社饲养,从此担负起养军马的历史使命,后因为沁源中峪店村地理和自然条件不适合饲养军马,最后经中央批准,1953年正月成立国营山西朔县马场,马场搬到朔县三青梁(麻家梁村)1956年搬迁完成,在朔县马场开始了大规模垦田造地、兴办国有农场的创业历程。
牧场经历了50年代“大跃进”,牧场人艰苦创业、修渠筑路、战天斗地;60年代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改为兵团建制;70年代兵团撤销又恢复农垦建制重新确立以饲养奶牛为重点,农、林、牧、副全面发展的经营模式;85年牧场成功的实行了职工家庭农场改革,成立了615个农牧、农机、农林等多种经营形式家庭农场、建立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体制,大大释放了职工生产的积极性;90年代牧场由于体质的桎梏经营出现问题,牧场发展举步维艰。牧场前后共历经两次筹建、两次迁马、四次整合合并、五次分割、六次更迭隶属、三次调整经营方针。牧场一路走来,始终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,有沧桑有荣辱,有辉煌也有艰辛,但是牧场人胸怀壮志、勇于开拓、不畏艰险,用汗水和生命在昔日的不毛之地书写着发展传奇,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创业历程。
进入21世纪,特别是2007年牧场划归开发区后,红旗牧场改革发展进入了新时代,驶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,进一步明确了红旗牧场的产业定位,指明了改革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任务,牧场依托开发区强劲的发展动力,全面盘活牧场土地资源、生态资源,双方实现了优势互补,资源共享,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,增强了牧场可持续发展能力。如今的红旗牧场经济发展动力强劲、环境优美宜居,职工的幸福感、获得感、安全感进一步得到提升。
红旗牧场副场长李英文在启动仪式上说:“启动红旗牧场场史编撰及场史馆建设工作是牧场的一件大事,其意义就是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场馆建成后它不仅承载着农场的70年记忆,也是展现牧场日新月异发展的窗口,也将为我市及开发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贡献新的力量”。